这篇文章应该是属于基础知识了,本来以为大家都知道,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,让我决定写一些关于网络安全基础知识的文章。写的不好的地方,大家多多包涵。
事情是这样的,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,聊到了最近的华为事件,然后聊了网络安全的各种新闻、事件,讲的头头是道。后来说起安全设备,我提了一句这个设备得路由模式部署,不然有的功能用不了。我那朋友一脸懵圈问我,啥是路由模式?
WHAT?你不知道啥是路由模式?
后来我们再聊了几句,发现这朋友对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了解的很少,许多事情只是知道大概怎么回事,所掌握的知识就像空中楼阁。
所以,我觉得很有必要写一些关于基础的东西。今天,先给大家讲一讲安全设备的几种部署方式。当然,大神们可以直接绕过。
安全设备的工作模式通常可以分为串联模式和旁路模式两大类。
(1)串联模式
顾名思义,在这种工作模式下,安全设备是串联在网络链路中的,所有的网络流量都会经过安全设备过滤,再转发出去。串联模式又分为两种,一是路由模式,二是透明模式。
①路由模式
路由模式也叫作网关模式,是指把安全设备当做一个路由设备或网关来使用。局域网中的出局流量先指向安全设备的内网口IP地址,安全设备通过静态或动态路由配置或者NAT地址转换,将数据发送出去。
②透明模式
透明模式也称网桥模式、桥接模式,工作在这种模式时,原有的网络设备不用更改任何配置,在网络链路上完全透明。对于安全设备不用配置与交换机、路由器互联的IP地址,只需要配置一对内部桥接用的IP地址即可。
看拓扑图直观一些。
如图所示,左侧是未接入安全设备的网络配置和拓扑图,交换机上联端口G1/1配置IP地址为192.168.1.1/30,路由器下联端口G1/1配置IP地址为192.168.1.2/30,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只需配置路由相互指向即可。
中间是路由模式下,接入安全设备之后的网络拓扑图,对比左图可以看出,交换机的配置没有改变,安全设备的下联接口IP配置为192.168.1.2/30,这是左图中路由器下联接口的IP地址,安全设备的上联接口IP配置为192.168.2.1/30,路由器的下联接口也相应改为192.168.2.2/30。在配置路由时,交换机的下一跳地址也不再直接指向路由器,而是指向了安全设备,安全设备再通过内部的路由配置指向路由器,从而完成整个网络数据的转发。
右侧是透明模式下,接入安全设备后的拓扑图,对比左图可以看出,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未发生改变,安全设备的接口只需配置一对内部桥接地址1.1.1.1/2即可。这种模式下,运维人员无需修改网络配置,即可实现安全设备的接入。
那么,问题来了,安全设备串联时,如何选择用路由模式还是透明模式?这两种模式的优缺点?
其实,从上图可以看出来,路由模式部署方式比较麻烦,需要对网络进行较大的改动,重新规划互联IP地址,而且一旦设备出现问题,故障恢复时间会很长。但是,路由模式下,很多功能都可以使用,比如NAT地址转换、VPN通道、负载均衡等。在一些小微企业,完全可以用安全设备做NAT地址转换,代替路由器功能,节省开支。
而透明模式了,部署简单,网络配置不做任何更改,只需要在网络链路中串接设备即可。而且,如果安全设备故障时,直接把设备跳过,或是替换一台设备,配置简单,恢复时间短。但是像NAT、负载均衡等三层以上的功能使用不了。不过,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,NAT、负载均衡、VPN都有专用设备,安全设备只需要做好安全防护的功能即可。因此,在实际部署中,透明模式用的比较多。
(2)旁路模式
在旁路模式下,安全设备在网络结构中处于旁路状态。旁路模式可以分为旁路监听模式和旁路代理模式。
①旁路监听模式
所谓的旁路监听模式,指安全设备部署于交换机旁路,通过配置交换机镜像功能,将进出口流量一模一样镜像一份给安全设备,原有流量走向不变。安全设备通过镜像流量对网络、应用系统状态进行监听、检测和分析。
②旁路代理模式
安全设备工作于旁路代理模式时,设备相当于代理网关。此时,需要更改网络配置,将所有的网络数据及访问流量指向旁路的安全设备,经过安全设备过滤后,再返回交换机。
通过拓扑图对比一下流量走向。
如图所示,旁路监听模式时,进出的流量走向与未加安全设备时无任何变化,只是通过交换机将进出流量镜像一份给安全设备。
旁路代理模式时,进出的流量首先经过安全设备,安全设备对数据进行检测分析后,再将数据返还给交换机。
哪些设备用这两种旁路模式?优缺点是什么?
常见的旁路部署的设备一般是IDS、负载均衡、漏洞扫描等检测分析类的设备。
旁路监听模式部署方式简单,设备上下线对网络没有任何影响。但是由于是镜像流量,安全设备只能看,很难对网络流量进行拦截、过滤等操作,功能稍微简单。
旁路代理模式可以实现对网络流量的过滤、拦截、重分发功能,但是部署方式较为复杂,而且设备故障后,会对网络产生重大影响,故障恢复时间较长。
安全设备部署时,具体选用哪种模式,还得看具体的网络环境,以及你想实现的功能需求。
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。编写不易,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点帮助,请帮忙点击右下角“在看”。
微信公众号:网络安全研究所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
原文链接:https://blog.csdn.net/zjzqxzhj/article/details/113507115